当风筝牵起一座城 -168app官网下载
鲁网10月14日讯(记者 王玉龙)十月,绿树依旧青翠,河水依旧清澈,东风依旧可人。当无数只风筝再次在潍坊的天空中翩然起舞,它们牵起的,已不仅仅是手中的线,更是整座城市的脉搏、气韵与未来。潍坊,这座以“世界风筝都”为名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智慧,将一项古老的民间技艺,升华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根线,牵起的是千年文脉与时代脉搏。
从4月,到9月、10月,潍坊持续举办2025潍坊国际风筝会及风筝嘉年华系列活动,推介风筝等特色文化产业和支持政策,分享风筝创作故事,链接文旅、商贸等多方资源。特别是9月、10月的潍坊风筝嘉年华秋季活动突出“赛、文、健、贸”四个维度,期间陆续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风筝放飞活动、2025年画传承发展大会、2025潍坊马拉松、潍坊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等20多项活动。
风筝,在潍坊从来不只是节会的点缀。从鲁班制木鹊的古老传说,到杨家埠年画与扎制技艺的完美融合,它早已深植于城市的基因。潍坊的特点在于,它从未让这份遗产停留在博物馆的橱窗里。它用一场国际风筝会,让全球的目光每年如期而至;它用风筝嘉年华,将风筝所带来的欢乐和机遇贯穿全年;它用风筝冲浪、夜间灯光秀等现代玩法,让古老技艺与潮流文化激情碰撞;它更将风筝的元素,植入城市广场、街头雕塑乃至公交站台,让市民的日常与这份文化记忆朝夕相见。这根线,一头系着厚重的历史,一头链接着澎湃的当下,让传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活”了起来。

一阵风,吹动的是文旅融合与城市ip。
从1984年起步,潍坊国际风筝会经过四十二载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潍坊拥抱世界、世界认识潍坊的开放发展亮丽名片,架起了潍坊与世界各方人文交流、经贸合作的虹桥,为推动开放合作、共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的潍坊,恰如一只志贯九霄的“巨型风筝”,在新时代开放发展的大潮中,振翅高飞、扶摇直上。潍坊以产业壮骨,致力打造攀高向新、动能强劲的实力之城;以科技强翼,致力打造创新涌动、新质竞发的活力之都;以开放增势,致力打造通达便捷、海纳百川的前沿高地;以文化铸魂,致力打造底蕴深厚、文脉绵长的文化名市。
“风筝搭台,经济唱戏”是过去的思路,而今天,潍坊思考的是如何让风筝成为城市超级ip的核心灵魂。风筝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节庆,而是串联起齐鲁天路、青州古城、杨家埠民俗大观园、滨海蓝色海湾的文旅黄金线。游客因风筝而来,却为潍坊更深度的山水人文而停留。酒店、餐饮、交通、文创产业借此东风,迎来发展的“春天”。一只小小的掌上风筝,衍生出了从高端收藏品到亲民伴手礼的全产业链;一场风筝赛事,吸引了全球顶尖选手和爱好者,将潍坊的名号带向世界。这阵风,吹动了消费,带来了人气,更将一个灵动、开放、创新的城市形象,深刻地烙印在世人心中。

一片天,放飞的是市民认同与城市精神。
风筝的魅力,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参与感。在潍坊,放飞风筝不仅是游客的体验,更是市民的集体仪式。从垂髫孩童到白发老者,从专业选手到业余爱好者,每个人都能在蔚蓝的天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广泛的参与,凝聚起强大的市民认同感与自豪感。当外地的人们说起潍坊时,必然说起潍坊驰名已久的风筝;当本地的人们自豪地说出“我是潍坊人”时,这份情感中必然有风筝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风筝所蕴含的“勇于放飞、敢为人先、志存高远”的精神,已内化为潍坊的城市品格。它激励着这座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同样敢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当然,如何让这根“风筝线”持续有力,考验着城市的智慧。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ip的生命力超越节会的周期,形成常态化吸引力?如何推动文创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又如何让发展的红利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位市民?
潍坊的实践正在真实地证明,文化自信与发展自信从不是单选题。当风筝牵起一座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巧思——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体,以人民为本,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让软实力成为硬支撑。
展望未来,潍坊也将继续牵好手中这根“发展线”,让承载着千年梦想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牵引着风筝之都飞向更加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