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潍坊农业产业化的人才力量 -168app官网下载

2025-10-09 11:12:20 来源:鲁网

  鲁网10月9日讯(记者 王玉龙)在坊子区逄王一村的西红柿大棚里,“60后”、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周顺治正在指导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在青州华盛农业集团的研究室里,“70后”、公司负责人李兴盛带领团队正加紧萝卜、白菜等优质蔬菜种子培育;位于昌邑市潍河畔的试验田里,“80后”、潍坊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负责人于海涛记录着新品系的生长数据;在山东省天惠食品集团的生产线上,“90后”的肖英芮总裁仔细验看肉鸭屠宰情况……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农业人才,共同构成了潍坊农业产业化的人才矩阵,成为乡村振兴的“智力引擎”。

  在潍坊广袤的田野上,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现代化的人才队伍正在崛起,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力量。

 人才结构之变:从“老把式”到“多梯队”

  潍坊农业人才队伍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传统农民、返乡创业者、科研人员、企业家等多层次人才汇聚,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据统计,在潍坊的“强农先锋”中,80后、90后占比已超过三分之一,其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90%,硕士博士占比近20%。这种人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潍坊农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你会种地吗?”“读了这么多年书回来当农民?”2017年,当“85后”张佃辉放弃世界五百强外企区域销售经理职位回到寿光种地时,这样的质疑不绝于耳。然而,他用事实作出了回应:如今他托管的万亩农田,小麦亩产超1300斤,成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同样选择“逆行”的还有“90后”、山东枣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陆玲辉。2015年,在北京做家纺批发生意,事业有成的陆玲辉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回乡创业。回乡后,她发扬村里种植梨枣的传统,引进蜜罐、冰糖白、脆枣等新品种,因其甜、脆、香的特点,一上市就深受消费者喜爱。

  返乡接过父辈接力棒的,还有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思敏。郑思敏毕业于山东大学、拥有德国留学经历的知识女性,原本在北京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和生活。然而当家乡的召唤与父辈的期望交织在一起时,2015年,她放弃首都的舒适圈,回到山东诸城老家,承接起发展得利斯食品公司的重任。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她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为得利斯集团乃至整个诸城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老中青结合、产学研融合的人才梯队正在潍坊形成。从经验丰富的老农到掌握新技术的年轻人,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到田间的实践者,这种多元化的人才结构为潍坊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img_256

  人才培育之基:多层次培养体系

  潍坊市通过“引、育、用、留”四措并举,构建了多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在引进人才方面,潍坊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投身农业。优奈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副研究员金炳奎博士从韩国釜山大学毕业后,面对留校任教的邀请,毅然选择到潍坊创业。他说,“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这句话让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特殊情结。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是潍坊农业高端人才招引的一个典型剖面。落地8年以来,研究院一步一个脚印,已发展成为拥有近900名科研员、44个独立课题组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初步构建起“核心团队水准国际领先、科研环境品质世界一流”的发展格局,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策源地,育成一大批科研成果,大力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近年来,潍坊农业以厚重的产业基础、丰富的产业业态、活跃的产业氛围、良好的产业效益,形成了引才、育才、留才的“强磁场”,打造了一支由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型人才、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等组成的人才队伍,成为“三个模式”创新实践的主力军和受益者。正是他们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带着农户应变求变,实现了从带着农民干,到领着农民富,形成了乡村振兴最基础、最广泛、最稳定的人才队伍。

  人才创新之力:科技驱动产业升级

  在潍坊,农业人才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

  坊子区万亩家庭农场负责人李玉亮研发的“土壤调理剂定量投放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30%。他主导的“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实现水肥利用率提升50%,亩产增加15%。

  潍坊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猛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农产品质量追溯,打造了“区块链 蔬菜”质量追溯创新模式,入选首批50个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我们通过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实时采集、上传西瓜的各项生长数据,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种业创新领域,优奈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金炳奎博士带领团队将西瓜育种周期从3年缩短至1年,建成山东省最大的西瓜种质资源库。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刘树森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功打破了国外种子公司在高端蔬菜品种上的垄断,培育出26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瓜菜新品种。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负责人于海涛博士用了十年时间,填补了潍坊18年未有自主小麦品种的空白。“育种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他们的坚持,代表了农业科研人员的专业精神。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潍坊农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从智能农机到数字农业,从生物技术到质量追溯,各类人才在各个领域推动着农业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人才带动之效: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潍坊农业人才不仅自身发展,更通过多种模式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寒亭区高里街道一空桥村支书、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萍带领一空桥村从“班子散、人心乱、百姓穷”的落后村,蜕变为村集体年收入超百万元的“全国优质麦种植示范基地”。他推动成立的“金田麦香”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带动周边6个村共同发展,平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8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临朐天源大樱桃合作社理事长杜立胜牵头成立合作社,辐射带动全镇12个村发展樱桃1.7万亩,大大提升了农民收入。他推动的“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模式,使每亩樱桃增收2000元以上。

  潍坊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建海探索“绿野模式”,创新性地提出“社社合作”,形成“农户 村集体 专业合作社”的三方共赢机制。通过“保底 分红”的收益分配方式,既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收益,又激发了村集体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多元化带动模式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发展成果。据统计,潍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达到200多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均增收3000多元。

  人才政策之撑:构建良好发展环境

  潍坊市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政策支持方面,潍坊市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中国农业种业硅谷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人才引进和培养目标。每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种业科研创新、企业做大做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贴息补助和财政奖励。

  在平台建设方面,潍坊市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研发平台先后落地潍坊。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产业。郑思敏作为得利斯集团的掌舵者,积极拥抱新媒体,通过短视频等方式直接与消费者沟通,讲好老品牌的新故事。在她的带领下,这个传统肉制品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政策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得潍坊成为农业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从科研人员到企业家,从返乡青年到本土能人,各类人才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几年,潍坊市坚持人才兴农,引育30多万人才融入广袤乡村,支撑现代农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潍坊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58.7亿元,山东省第一。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潍坊农业的变迁折射出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随着更多人才加入乡村振兴行列,潍坊农业的未来必将更加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赵岳
新闻关键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