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伯祥书记”为镜,锤炼新时代干部作风 -168app官网下载
鲁网7月19日讯(记者 王玉龙)在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原潍坊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的先进事迹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这位被誉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的党员干部,用五年半的时间,带领寿光人民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中国蔬菜之乡”的跨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学习王伯祥,就是要以他为镜,锤炼党性修养,强化使命担当,真正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习他“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筑牢宗旨意识
王伯祥常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推广冬暖式大棚技术,建起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让寿光成为“中国蔬菜之乡”。他扎根盐碱滩45天,与群众同吃同住,硬是把寸草不生的荒地变成“聚宝盆”,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伯祥书记”。他的离任家当仅是一辆货车就能装完的简单家具,却给寿光留下了20多万个蔬菜大棚、120万亩良田和10万多个“万元户”。这种“把人民举过头顶”的情怀,正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学习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强化实干担当
王伯祥的政绩观朴素而深刻:“真干事、干真事,不搞数字政绩。”在寿北开发中,他带头住窝棚、啃干粮,一位上级领导视察时竟误以为他是普通民工。他不搞花架子,不追求短期政绩,而是立足长远,推动蔬菜产业化、工业振兴和盐碱地治理“三件大事”,为寿光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是要像王伯祥那样,摒弃“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发展,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落实。
学习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激发干事活力
在计划经济思维仍占主导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王伯祥大胆推行企业负责人海选、技术人才高薪留用等改革举措,打破论资排辈,让能者上、庸者下。他以超前的眼光推动寿光工业崛起,使一个农业小县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今天,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同样需要这种“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改进作风,但绝不是束缚干部手脚,而是鼓励在纪律规矩框架内大胆创新,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瓶颈。
学习他“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永葆浩然正气
王伯祥离任时,家当寒酸到连一辆小货车都装不满,却给寿光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他的清廉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融入血脉的政治品格。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严明纪律、反对腐败。学习王伯祥,就是要像他那样,守住廉洁底线,做到“自身清、自身正、自身硬”,以干净担当赢得群众信任。
王伯祥用行动诠释了“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的深刻道理。今天,我们学习王伯祥,就是要回答好“在台上该干啥,离开时留下啥”的时代之问。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仅是要约束行为,更要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唯有像王伯祥那样,以民心为镜、以实绩作答,才能在新时代征程上留下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奋斗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