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app官网下载 > 文史 > 正文

潍坊历史名人笔下的夏天 -168app官网下载

2025-07-09 14:10:08 来源:鲁网

 鲁网7月9日讯(记者 王玉龙)小暑已过,大暑将至,天气也越来越炎热,最近几日每天都是三十六七度的高温,恍若蒸笼。相比生活在城市格子间里面的我们,古代文人墨客们接触自然、游山玩水的经历似乎更丰富。盛夏时节、烈日炎炎,他们眼中的夏天是什么模样?他们笔下的夏天是什么味道?

  潍坊作为齐鲁文化重镇,历代名人辈出,他们笔下的夏天,或描绘风物,或抒发情怀,或记录民生疾苦,细致描摹了这片土地的历史风貌与人文精神。

img_256

 郑板桥:潍县夏日的繁华与忧思

  郑板桥(1693—1765),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曾任潍县知县七年。他笔下的夏天既有市井繁华,也有灾荒悲悯。

  繁华夜市:在《潍县竹枝词》中,他描绘潍县夏夜的热闹:“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潍县夜市灯火通明,歌笛悠扬,堪比江南。

  大旱灾荒:乾隆十一年(1746年),潍县遭遇百年大旱,他写下《逃荒行》《还家行》,记录灾民惨状:“山东遇荒岁,牛马先受殃……人食人,犬亦食犬。”他开仓赈灾,以工代赈,修筑城墙疏浚河道,救民于水火。

  夏日田园: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他借竹抒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听到夏日风雨中的竹声,想到了民生疾苦,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切。

img_256

  张起岩:元代潍州八景的夏日诗韵

  张起岩(1285—1353),元代首位汉人状元,曾任职潍州,留下“潍州八景”诗,其中不乏夏日风光。

  《青阳晴眺》:“秋风雨霁碧天凉,极目城楼逸兴长。几簇人家山色里,一川黍禾半苍黄。”此诗虽题为“秋风雨霁”,但诗中“黍禾半苍黄”,实为夏末秋初的田园景象。

  《玉清烟晓》:“琳宇清幽近水涯,凌云烟霭杂朝霞。”描绘夏日清晨道观的静谧,烟霞缭绕,宛如仙境。

  其他多首,如《南溪垂钓》:”垂柳阴阴护碧溪,溪边钓叟坐苔矶。是非拨置纶竿外,闲看沙头白鹭飞。《孤峰夕照》:“一抹残阳碧映岑,孤峰倒影月成阴。牧童横笛归家去,鞭趁牛羊出远林。”亦多描摹春夏美景,藉此可窥见潍州夏日的自然风貌。

img_256

 韩熙载:南唐夏宴的纵情与隐忧

  韩熙载(902—970),五代南唐名臣,祖籍潍州北海(今潍坊青州)。他虽未留下直接描写夏天的诗句,但其夜宴生活则暗含了夏日的极盛与奢靡。

  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反映韩熙载晚年“广蓄女乐,彻夜宴饮”的生活。夏夜笙歌,舞袖翩跹,欢宴之中却面色漠然,隐含对国势衰微的忧愤。

  南唐夏日宫廷诗多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句),而韩熙载的宴乐,恰是乱世文人借酒消愁的写照。

img_256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夏季农事

  贾思勰(北魏时期),寿光人,著《齐民要术》,系统记录黄河流域农事,其中夏季农事尤为详细。

  夏种豆麦:“五月耕,六月种豆……夏至前后十日种黍。”强调顺应天时。

  防旱保墒:“夏月大雨,辄以犁掩之,勿令风吹干土。”体现古人对夏季旱涝的智慧应对。

  果蔬管理:夏季需“勤耘锄,去杂草”,并记录“六月刈禾”的收获场景。

img_256

  王猛:乱世夏日的蛰伏与崛起

  王猛(325—375),东晋名将,寿光人,早年隐居华山,静观天下,其人生轨迹倒与夏日气象暗合。

  隐居待时:夏日酷热象征乱世纷争,而他“手不释卷,静候风云之变”,如盛夏蓄势待发。

  扪虱谈天下:354年夏,他见东晋大将桓温,一面捉虱,一面纵论天下,尽现名士风流。

  辅佐苻坚:前秦夏日练兵,他整顿吏治,劝课农桑,使北方“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img_256

  苏轼:超然台下的夏日抒怀

  苏轼曾任密州(今诸城)知州,其《超然台记》写道:

  “夏凉而冬温,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描绘夏日登台远眺的旷达心境。

  夏日炎炎,古诗词中却藏着丝丝清凉。苏轼,这位北宋文坛巨匠,于炎炎夏日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清雅的画卷。他的夏日诗词,既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闲适自在,也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磅礴气势,读之让人思接千载、神游万仞。

img_256

  李清照:夏日闺情与离愁

  李清照丈夫赵明诚曾任青州知州,她在青州居住多年,写下不少夏日词作。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少女夏日荡秋千的娇憨之态跃然纸上。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玉簟”(竹席)蕴夏日余温,红藕正盛,小舟闲荡,一涤暑热烦躁。

img_256

  现代潍坊的夏日文化传承

  如今,潍坊的夏日活动延续了历史文脉。青州古城消夏季,以非遗市集、书画展演等形式,再现了“潍州原是小苏州”的繁华,让历史名人的诗意在现代焕发新生。浮烟山,曲落歌起,万众欢腾;凤溪地,一曲流水,璀璨迷离;白浪河,灯如海马如龙,昔日郑板桥笔下“白浪河水无情甚,不肯停留尽夜奔”的潍坊,无数人驻留其中乐游其里,“人有意天有情”,尽享一时静好岁月。

  从郑板桥的市井风情到贾思勰的农事智慧,从韩熙载的夜宴浮华到王猛的乱世韬略,潍坊历史名人的夏日书写,既是对自然风物的记录,亦是对时代命运的思考。这些闪光的文字穿越广袤时空,让今天的我们仍能时时触摸到这片古老土地的炽热与深沉。

责任编辑:赵岳
新闻关键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