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公交集团:岗位坚守 护航“十一” -168app官网下载
鲁网10月1日讯 “十一”假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放松身心、回家探亲、外出游玩的大好时光,但对于公交人来说,却要比平时更加忙碌。他们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手握方向盘,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坚守诠释责任与义务,用默默付出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十一”假期,当人们踏上旅途、阖家团圆时,潍坊市公交集团一公司3路驾驶员崔婷婷依然坚守在十米车厢内,用责任与热情守护着城市的流动脉络。作为一名80后驾驶员,她始终牢记“心系乘客,真诚付出”的服务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她所驾驶的3路公交车,途经火车站、商品城、百货大楼、十笏园、郭味渠美术馆、自怡园等繁华区域,“十一”假期期间,随着客流量增加,这对崔婷婷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她积极发挥“五星级驾驶员示范岗”的示范引领作用,凡事多做一点,多点耐心,多为乘客考虑一点,无论遇到多大的麻烦,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温暖着每一位乘客。
清晨四点半,城市还在沉睡,崔婷婷已开始对车辆进行细致检查,从刹车性能到轮胎气压,不放过任何细节。假期期间,如遇到行动不便的乘客,他会耐心等待,主动下车搀扶,面对外地游客的问路,他不仅详细解答,还会手绘简易路线图,用温暖的话语缓解乘客的焦虑。
“十一”假期前夕,一位乘客将装有重要证件和现金的背包遗落在车上,崔婷婷在终点站打扫车厢时发现后,第一时间上报车队,并通过多方联系找到了失主,当失主握着她的手连声道谢时,她只是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乘客,她利用休息时间熟记线路沿途景点,并将自己的车厢打造成“移动的城市指南”。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脚踏实地地付出。驾驶员崔婷婷用一双紧握方向盘的手,一条穿梭城市的线路,一份时刻在线的责任,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公交人巾帼的担当,也让“十一”假期的出行路,因这份坚守而格外温暖。
“十一”假期,万家团圆或出游放松之时,仍有不少人默默坚守岗位,用奉献诠释责任。潍坊市公交集团二公司56路驾驶员刘志浩,就是其中一员。这个假期,他依然在线路上奔波,守护市民的出行。

清晨5点左右,刘志浩就已到达公交王谭枢纽站,这是他每天工作的起点。到站后,他熟练地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只为确保行车安全。56路途经火车站、学校、医院、商场等多处人流密集区域,节假日客流量更是大幅增加。刘志浩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服务,始终关注乘客需求,在繁忙中传递温暖,保障每一段行程的平安与顺畅。
尽管工作内容重复,但刘志浩却从不因此懈怠。每次到达终点站后,他都会认真检查车厢内是否有乘客遗留的物品,一旦发现遗失物,他会立即交到车队,以便失主能够及时认领。同时,他始终坚持“一趟一清扫”,确保每一位乘客都能在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出行。
他平稳地驾驶车辆有序进站出站,每到一站还会多等上几秒,仔细观察车前车后是否有赶车的乘客,不让他们错过这班车。“虽然工作很累,但每次看到乘客满意地乘坐我的公交车,心里就特别踏实和高兴。”刘志浩笑着说。
当国庆的彩旗与中秋的明月同辉,城市的大街小巷奔涌着归家的热潮。而在十米多的厢内,一群身着制服的公交人用方向盘丈量团圆的距离,用坚守诠释“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一辆公交车,一个驾驶室,十米车厢,循环往复的路线就是他们每天的工作。将一批又一批的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是他们的责任,让每一位乘客满意是他们的追求,乘客理解、支持是他们前行的动力,一个微笑、一声谢谢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在这群城市摆渡人中,潍坊市公交集团三公司36路驾驶员季海峰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公交人的敬业与荣光。自2006年成为公交驾驶员以来,二十年的方向盘在手,季海峰的掌心早已磨出了厚茧,同时磨砺出的还有季海峰对这份职业的敬畏与热爱。这个“十一”假期,对她而言,不是一次普通的运营,而是一场对二十年功底的“大考”。她所驾驶的36路,是连接交通枢纽与居民区的重要线路,节假日的客流是对技术与耐心的双重考验。季海峰的“法宝”,是她日积月累总结出的“安全经”和“服务经”。发车前,她绕车一周的检查,如同医生问诊,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响,行车中,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将复杂的路况预判于心。她不仅是驾驶员,更是乘客的“出行顾问”,凭借对线网的烂熟于心,总能第一时间为迷茫的旅客指明方向。 “让每一位乘客在节日里安全、舒心地抵达目的地,让他们能与家人团聚,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公交驾驶员,能为祖国母亲献上的最好礼物。” 季海峰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最真挚的家国情怀。

“十一长假虽然不能和家人共聚团圆,心里确实有些遗憾,但是一想到公交车上肯定会有很多来潍坊旅游的客人,还有急着回家团圆的乡亲,我就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我要把车开得稳稳当当,用最热情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潍坊公交人的温度与友好,让他们因为一次愉快的乘车体验,而了解并爱上我们这座城市。”季海峰自豪地说道。这份“将心比心”的共情能力,正是她服务精神的内核,她牺牲了自己小家的团圆,却用自己的专业与热情,点亮了无数个家庭的团圆灯火,也成为了展示城市文明的一扇流动窗口。
潍坊市公交集团四公司8路驾驶员张龙子,自2015年正式成为一名公交驾驶员以来,他勤奋好学、真诚服务,用公交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岗位上已经默默奉献了10个春秋。

作为一名公交驾驶员,越是到了节假日期间,他更能深深地感受到岗位肩负的重任,也更加坚定了做好一名公交驾驶员的决心,立足岗位,踏实工作。在服务中,张龙子爱岗敬业、心系乘客、乐于助人,他搀扶老幼乘车、帮助寻找失物、服务耐心周到,获得乘客一致好评。
为了更好地服务乘客,方便市民出行。张龙子通过日常观察和听取乘客建议,不断地增加着车内的便民服务设施,如饮水机、充电宝、雨伞、一次性雨衣等等,这些“装备”总能在不经意间解决乘客的“燃眉之急”。在为乘客提供舒适乘车环境的同时,还做好车厢的文化宣传,他利用中国结和宣传贴画等元素,把十米车厢布置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为张龙子的辛勤付出,在短短的车厢内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让公交车每一站的启停,都成为乘客每一段的温馨旅程。
“十一”假期的坚守,张龙子会用实际行动诠释公交人的初心与使命。他说:“看着乘客能平安抵达目的地,听到他们的一句谢谢,我觉得这就值了!”
“各位乘客,前方即将到达人民广场站,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注意脚下安全!”清晨6点,潍坊市公交集团三公司16路的车厢内,乘务员季晓燕熟悉的声音准时响起。此时,城市还未完全苏醒,而她穿着整齐工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是她在公交岗位上度过的第15个“十一”假期,也是她扎根16路公交线的第15年。

2011年,22岁的季晓燕加入潍坊市公交集团成为了一名乘务员,而她所在的这条16路线,是贯穿潍坊城区的公交线路,全长33.2公里,沿途设有73个站点。“刚到16路时,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沿着线路徒步走了三遍,把每个站点的位置、周边的商铺和换乘路线都记在本子上。”季晓燕说道。而她的笔记本早已泛黄,扉页上醒目地写着“把乘客当家人”,如今这些站点信息已刻进她的脑海。
清晨的车厢里,季晓燕的脚步从未停下,看到老人上车,她会快步上前搀扶,帮着把菜篮子放到座位旁,遇到带着婴儿车的家长,她会默契地配合驾驶员师傅,等车停稳后搭把手固定推车。
16路公交线途经十笏园、潍坊风筝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季晓燕还悄悄当起了“城市讲解员”。每逢节假日,看到外地游客上车,她总会主动介绍:“前方站点就是十笏园,里面有古老园林建筑,还能看到潍坊木版年画制作。要是赶上周六,风筝广场有非遗展演。假期里,能在人民广场见识到‘龙头蜈蚣’风筝放飞的场面。”这些讲解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她利用休息时间查资料、向老潍坊人请教攒下的“干货”。有一次,几位来潍坊旅游的大学生听完讲解,特意在下车时向她道谢:“本来只是随便坐公交转转,听您一说,就像多了个本地向导!”
这份对乘客的“上心”,也藏着对家人最深的亏欠,多少个清晨,她轻手轻脚出门时儿子还在酣睡,多少个深夜,她拖着疲惫归家时孩子早已入梦,多少个假期,别家孩子挽着父母出游,她的儿子却早已知晓——节日里的妈妈,从来属于更需要她的流动车厢。“懂事的儿子知道每到假期正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提起儿子,季晓燕眼眶红了,却又立刻挺直脊背,语气坚定如旧:“我是公交人,岗位需要我,这没啥好犹豫的。”
从清晨到深夜,从春寒料峭到烈日炎炎,她青春岁月献给了公交事业。对她而言,“十一”假期坚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扶老携幼时的细心、解答疑问时的耐心,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选择,更是公交人对这座城市最质朴的告白。
当“十一”假期来临,万千市民踏上出行旅途时,潍坊市公交集团大修厂技术攻关小组的修理工们,却始终坚守在公交运营保障的“幕后战场”,他们以车辆电气设备维修为核心使命,在组长陈峰的带领下以精益的态度深耕车辆电气设备维修领域,用技术攻坚筑起乘客出行安全的坚实防线。
假期的悄然来临,城市公交客流量的增加,电气设备作为公交车的“动力心脏”,其稳定运行直接关乎行车安全。为应对假期用车高峰,技术攻关小组提前制定了专项保障方案,将电机控制器、变频器等关键部件的检修列为重中之重。
陈峰每天在工作室带领大家对故障设备“深度体检”。大家手持万用表测量数据、细致排查故障。然而,鲜有人知他们原本答应带孩子去游乐园,却在假期前一天主动申请值守,他们却总是笑着说忙完再补亲子时光。

电机控制器、变频器的维修是技术攻关小组的核心课题,为了保障乘客假期出行的舒适性,修理工们拆解故障部件进行微观检测,并及时制定了针对性168app官网下载的解决方案,成功攻克了技术难点。
“十一”假期期间,技术攻关小组的修理工们始终坚守岗位,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穿梭在测试车辆与维修车间之间,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专注与汗水。
像他们这样默默奉献的修理工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为乘客的“十一”假期出行筑牢了安全屏障,让每一次公交出行都充满温暖与安心。他们是城市公交背后的“守护者”,更是保障乘客出行安全的“技术尖兵”。(通讯员 纪哲)